华南师范大学环境研究院

信息资源

第一届粤港澳新污染物研讨会顺利举办

2024-12-17 14:59:00 来源:华南师范大学环境研究院 点击:

第一届粤港澳新污染物研讨会于2024年12月13日-15日在华南师范大学大学城校园举行。本届会议由广东省环境科学学会生态毒理与环境毒理专业委员会联合华南师范大学、广东省化学品污染与环境安全重点实验室和环境理论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共同主办。华南师范大学环境学院院长应光国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并为本届大会开幕式致辞。新污染物治理是国家的重大需求,新污染物的相关研究成果可为国家和地方新污染物治理工作提供新技术、新思路和管理支持。

图1.JPG 

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于云江研究员作了题为“电子垃圾拆解区特征污染物暴露识别与健康风险探索”的特邀主旨报告,报告围绕电子垃圾拆解区污染物的暴露特征识别、人群健康效应和健康风险评估三个关键环节,建立了以行业为管理目标的环境污染健康风险识别-评估-管控技术体系,研究成果在我国主要电子垃圾拆解区成功应用,大大降低了电子垃圾带来的健康风险,为该行业环境健康风险综合防治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

图片2.png 

 

香港城市大学海洋污染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梁美仪教授作题为“积极面对海洋污染问题:监测使环境更美好”的特邀主旨报告,他分享了香港维多利亚港通过净化海港计划(HATS),从污染严重的“臭港”,到如今水质改善,生物多样性恢复,证明对抗污染和恢复生态系统是可以成功的。同时,他指出,不应当为了监测而监测,为发表文章而监测,更应采取措施改善环境,要不断找寻更好的监测方法。监测PFAS等污染物的时空变化,注重构建环境样本库,帮助加强其风险管理。

 4A8A5936.JPG

澳门科技大学马义兵教授作了题为“污泥农用中新污染物的环境行为研究”的特邀主旨报告。城市污泥农用已成为污泥资源化进程中的重要方式之一。近几年,污泥新污染物生物有效性及其在污泥-土壤-植物系统中的迁移转化规律以及污泥中病原体的环境效应受到世界各国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马义兵教授详细讲述了农用污泥中抗生素和抗性基因、PFAAS,微塑料等新污染物的环境行为,阐述了这些新污染物在不同环境介质中的传播和迁移特征,特别是小麦田中抗性基因的传播以及微塑料在污泥中的累积水平。

 4A8A5430.JPG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王亚韡研究员作了题为“全氟化合物的人群暴露及健康效应机制研究”的特邀主旨报告。他表示全氟化合物是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及人群暴露水平和健康风险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针对中国不同人群开展了详实的暴露水平研究,为深入探究我国全氟化合物的暴露基线奠定了坚实基础。全氟化合物广泛分布于大气、土壤和水域环境中,其对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引发了广泛的关注。研究表明,人体可能通过吸入空气、摄入食物,以及皮肤接触而受到其影响,明晰了微塑料的暴露途径。此外,全氟化合物对人体的不良影响,以及它们可能与其他环境污染物相互作用,形成复合污染,进一步加剧了对生态系统的威胁。

 图片5.png

 

       本次会议主题:新污染物治理,包括环境新污染物“筛、评、控”等研究领域。内容涵盖化学品污染与管理、生态与健康效应、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环境修复技术等,针对环境研究领域的新进展、新问题、新技术、新对策进行讨论,为解决中国环境问题提供新思路,为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提供新思想。本次大会邀请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彭平安研究员,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于云江研究员,香港城市大学海洋污染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梁美仪教授,澳门科技大学马义兵教授、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王亚韡研究员、香港教育大学邓文靖副教授、华南农业大学孙坚教授、暨南大学李慧教授、暨南大学李慧珍教授、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李炳教授、汕头大学王铁宇教授、暨南大学聂湘平教授、广东工业大学侯瑞教授、暨南大学向垒教授、澳门科技大学张凯助理教授、澳门科技大学魏燕富助理教授、广州大学周丽教授等17位来自境内外的环境生态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做客粤港澳新污染研讨会,举行了近二十场报告,涉及大气污染物排放、海绵城市建设、农田土壤修复、化学品管理、新型污染物(纳米材料、全氟化合物、耐药基因等)、环境毒理与生态健康、水环境污染与控制技术等与社会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环境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思路与对策。


4A8A5601.JPG 

 

4A8A5597.JPG